Claude Monet, Impression, Sunrise, c. 1872.
雨暘明晦 地久天長(中)
二、人與大自然的完美融和
1870年,Monet 30歲。接下來的這個十年,Monet的畫風隨著種種經歷進入新的階段。1870年,Monet正式與Camille結婚,那時他們的兒子已經三歲多。適逢法國經歷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Monet被逼與妻兒先後流亡到英國與荷蘭。雖然Monet在這個地方停留的時間不長,卻有兩個重要的收穫:其一,認識別具慧眼的藝術商人Paul Durand-Ruel,這個人在往後的歲月大力推崇印象派,更是Monet下半生的重要收入來源。其二,Monet在倫敦期間觀望過英國浪漫主義畫家William Turner的作品。William Turner的畫風以大刀闊斧、波瀾壯闊知名。Monet深受啟發,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畫風可以嘗試摒棄明晰的線條和事物外形的規範,這種自由,往後會慢慢滲透在Monet的作品裡。
J.M.W. Turner, Rain, 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 1844. Oil on canvas.
J.M.W. Turner, Snow Storm: Steam-Boat off a Harbour’s Mouth, 1842. Oil on canvas.
1871年末,Monet回到屬於自己的土地。戰後的巴黎已然面目全非,父親與好友Bazille在戰爭中相繼去世,Monet與其它藝術家一樣,紛紛搬離巴黎這個空白的城市。Monet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風景怡人的地方定居──Argenteuil。接下來的六年,是Monet人生最快樂的歲月。藝術方面,Monet定期會到巴黎與年輕畫家聚會,商討未來的藝術發展方向。大夥兒又回到一個老問題:Salon。Salon在戰後的1872年復活,一如既往地令人失望,繼續淪為學院派爭奇鬥豔的櫥窗表演,評審標準與入圍門檻相比戰前並無分別。
1873年,Monet等一眾畫家把心一橫,決意正式舉辦一個藝術先鋒的畫展──First Exhibition of Society of Painters, Sculptors and Engravers,1874年4月15日開展,為期一個月,展出30位畫家共165幅作品。Monet挑了5幅油畫和7幅sketches,其中一幅油畫就是描繪Monet故鄉、別開生面的Impression, Sunrise。
Claude Monet, Impression, Sunrise, c. 1872. Oil on canvas.
要知道這幅作品有何特別之處,讓我們看看Monet另一幅同一主題,並且在同一展覽參展的作品:
Claude Monet, Fishing Boats Leaving the Harbor, Le Havre, 1874. Oil on canvas.
同樣是描繪Le Havre,以上一幅畫作精確細膩地刻畫了港口的景致:天空、海港、人、船,清晰地呈現在觀畫人的眼前。然而,Impression, Sunrise不同,畫家呈現的,不是一個風景,而是一個impression──透過藝術家眼睛和回憶看到的景致。景物的描繪再沒有清晰的線條勾勒和色彩分野,海天共融,斑駁的油彩真實地展現水面的波光粼粼,但整幅作品相互糅合的色彩,和遠方迷蒙的意象卻又如此不精確,但同時又出奇地營造出前所未有的和諧。由這幅作品可見,Monet的風格已從三年前的The Frog Pond提升至另一境界──Monet不再是單純地繪畫風景,而是要透過風景帶出內心的意境。
此外,這幅作品在當代藝術界有另一重要的啟示:把sketch和finished painting的界限變得模糊了。當代畫家若在室外作畫,藝術界對這些畫作的技法要求與finished works完全不同。若那是sketch,即畫家可以較為隨意,自由度較大,藝術界不會對這些sketch如同看待正式畫作般嚴苛,這些sketch甚至可以提交到Salon,條件是畫家必須把作品歸類為sketch。至於Monet的Impression, Sunrise,在當代眼中,極其量是一幅sketch。這幅作品沒有光滑的畫面,景物線條有欠清晰,極像一幅草稿。
然而Monet非但沒有把畫作定位為sketch,更加上Impression,意圖將之定位為一幅finished work。因此藝評人Louis Leroy才出現這樣的批評:"What ease of workmanship! A preliminary drawing for a wallpaper pattern is more finished than this seascape."正正看出當代如何看待Monet的作品。
雖然這次畫展引起了不少迴響,從商業角度看卻是徹底失敗──作品無人問津,合資公司亦於同年年底倒閉。然而,畫家們沒有因此放棄,他們雄心壯志,繼續作畫,互相扶持同時亦互相競爭。既然Louis Leroy封他們為「印象派」藉此冷嘲熱諷,他們便化侮辱為驕傲,以「印象派」自居,自此這個詞便標籤了一個長路漫漫的文藝運動。
巴黎這一邊廂風起雲湧,另一邊廂新婚的Monet與Camille定居Argenteuil,日子平淡,歲月靜好。雖然印象派畫展並不叫座,Monet透過早前在英國認識的商人Durand-Ruel從不同渠道賣出多幅作品,Monet竟漸漸升格為小康之家,家有傭人、廚師、花園。年輕的Monet白手成家,在這個家度過了人生最幸福的六年。他以為,可以與Camille一往情深地在這裡同棲共老。這種幸福,洋溢在Monet的畫作裡。他這時的作品有一個特點:展現了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融、同感互滲。
Claude Monet, Coquelicots, La promenade (Poppies), 1873. Oil on canvas.
Claude Monet, Camille and Jean Monet in the Garden at Argenteuil, 1873. Oil on canvas.
Claude Monet, The Artist’s house at Argenteuil, 1873. Oil on canvas.
Claude Monet, Woman with a Parasol – Madame Monet and Her Son, 1875. Oil on canvas.
這數幅作品,都是Camille與兒子Jean在草原上漫步的情景。除了Woman with a Parasol的portrait外,與Monet前期的畫作比較,人物在畫布上已由最初的主角演變成為畫布的一角,人物與畫布融為一體,在畫布上展現一種和諧的美。
除了Camille與Jean,Monet也描繪了人類作業與大自然的融合。
在1860至1870年期間,Argenteuil既是新發展的土地,又是都市人假日悠閒好去處。Monet的故鄉Le Havre把划艇引入法國各地,加上Monet酷愛水的描繪,這個活動,不時出現在Monet的作品上。
Claude Monet, Argenteuil Basin with a Single Boat, 1874. Oil on canvas.
Claude Monet, The Studio Boat, 1874. Oil on canvas.
此外,Monet偶爾亦把一些工業發展的痕跡放在大自然上:
Claude Monet, Argenteuil, 1874. Oil on canvas.
這幅作品,Monet就包涵了列車與人造橋。它們再次體現了Monet的初心:人與大自然的柔和契合。
有關Monet這段時期的生活,學者總愛提到Renoir的一幅作品:
Pierre-Auguste Renoir, Monet Painting in His Garden at Argenteuil, 1873. Oil on canvas.
Monet畢生的摯友Renoir不時會到Argenteuil探望Monet。這幅作品的主角,就是正在作畫的Monet。憑著幅作品可見,Monet作畫的環境略為狹小,背景亦蓋滿了房子。在這個擠逼的生活環境下,後世推論Monet正在嘗試他往後畢生都會採用的風格:篩選與美化。Monet正在美化他畫作內的景致,所以Camille與Jean在作品裡都是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漫步,當代的房子、工廠都被刪除掉。之後我們看Monet晚年的作品,這將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Monet正在塑造專屬自己的大自然世界。這一點,在Argenteuil的歲月,早已逐步萌芽。
與Camille相濡以沫的日子,隨著Camille第二次懷孕而悄然離去。Camille懷著Michael,體格極度虛弱,醫藥費因而加重,加上向來為Monet提供重要收入來源的藝術商人Hoschedé破產,Monet再次面臨經濟危機。Hoschedé的破產不但影響了Monet的生計,Hoschedé還企圖自殺未遂,最後拋下懷孕的妻子Alice和五個孩子,逃亡海外。
兩個家庭面對拮据的生活,Monet最後選擇帶同妻兒搬離Argenteuil,與Hoschedé一家搬到Vétheuil,在狹小的房子裡共享資源,互相照應。
在離開的一刻,Monet繪畫了最後一幅Argenteuil的景致:
Claude Monet, Flowered Riverbank, Argenteuil, 1877. Oil on canvas.
後世有學者認為,這幅作品隱含了Monet對眼前生活的惶恐與不安。這幅作品已是黃昏時分,工廠已慢慢佔據了Argenteuil,劃破Argenteuil故有的寧靜美好;作品的右下角有一條細長的枝幹,仿佛暗示Monet與此地從此分割,往昔美好的生活已不復再。
帶著對未來的恐懼與困惑,Monet展開了人生另一階段,那時他已接近四十歲。與此同時,他的畫作在不知不覺間已漸趨成熟,進入了他藝術生涯的不惑之年。
參考書籍:
- Chu, Petra ten-Doesschate, Nineteenth-Century European Art.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2006.
- Gedo, Mary Mathews, Monet and His Muse : Camille Monet in the Artist’s Lif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 2010.
- Rachman, Carla, Monet. London: Phaidon, 1997.
- Russell, Vivian, Monet’s Landscapes. Boston: Bulfinch Press, 2000.
- Taylor, John Russell, Claude Monet: Impressions of France.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2006.
相關文章: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一> 序幕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二> 裸露對決 風雲變色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三> 浮華世間 似有還無(上)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四> 浮華世間 似有還無(中)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五> 浮華世間 似有還無(下)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六> 雨暘明晦 地久天長(上)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八> 雨暘明晦 地久天長(下)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九> 雨暘明晦 地久天長(總結)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十> 印象派與日本風(Japonism)
- 印象派的源起與賞析 <十一> 完結篇
- 【藝趣點評】世間已無維納斯
- 【藝趣點評】藏在女帽店的秘密
- 【藝趣點評】躲在酒瓶裡的畫家
- 【藝趣點評】印象派與同性戀暗示
- 【藝趣點評】人面不知何處去
- 【藝趣點評】一幅畫道盡印象派的故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