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裏的自由與寂寞》

人生到了某些時刻,有些人會把心一橫,放下事業上建立的一切,由零開始──創業。

Vincent就是這樣一位設計師,05年在法國巴黎獲得室內建築學碩士學位後,翌年便成為法國室內建築學會首位華人成員。在跨國設計公司工作多年後,Vincent晉升為部門總監帶領團隊設計酒店等大型項目。縱然在別人眼中是前途無限,2012年,Vincent毅然撇下得心應手的事業,與志同道合的設計師創立室內設計工作室Stylus Studio──一個只有七人的小團隊。

雖然成為了老闆,公司規模也不大,但工作量卻沒有因而減少。「縱然在別人眼中是老闆,對於自己來說,卻是事必躬親的美差,皆因我們享受設計每個過程,希望每一個工序我們都能做到最好。」那麼,一家設計公司究竟是如何運作?

「當有客戶接觸我們時,我們會先了解客戶的要求,並做資料搜集、進行圖解分析,明確了解建築物的可用空間和客人期望的氛圍。這種大範圍的深度研究,我們稱之為『加法研究』。

加法研究後,我們會不停論證比對,過程中不斷删減不必要的元素,以保證設計概念和項目結合後具纯粹有力的個性。我們稱這個過程為『減法提煉』。當設計概念和項目幾近融為一體,我們便開始著手確認設計的表達方法:如材質挑選、燈光運用和家具設計等。

然後,我們再通過手繪草圖和3維電腦效果向客戶解釋設計概念。雙方同意所有細節後,我們會將此設計效果化為招標文件,包括各工種細節圖紙和詳細物料資料。最後,我們和客戶、承建商、供貨商開會,並定時對工地進行審查,以確保客戶認可的效果圖就是其最終得到的真實空間。每每看到項目完工後對照最初概念,我們都感到鼓舞和欣慰。」

「以上這些工作聽上去很公式化,但其實設計是一個需要結合理性與感性的職業。

理性方面,從人體比例和使用尺寸,到物料與設備的技術要求,都有嚴謹的科學理論,需要專業知識和深度的理性思考。

感性方面,觸發靈感的往往是通過大量資料研究和理性思考後的感悟。這感悟是主觀、感性,且難分對錯的。不同的設計師會做出相同的平面布局,但在挑選各種家具材料、藝術品時,卻不可能一模一樣。布局的理性是大家都認可的道理,審美的感性卻是每人各不相同。」

那麼,在Vincent眼中,何謂真正的美?

「每個人對『美』的演譯不盡相同。於我而言,『美』有不同的層面。大自然中花卉的燦爛和蝴蝶的絢麗都是為了繁衍進化而爭奇奪艷。這是一種刺激視覺感官的美,不單人類感受到,各種生物也能察覺得到。

然而另一種美,隱藏在蔚藍的天空、被風化的巖石、被大海沖刷的沙灘、地殼運動產生的山川裡。它們並沒有如花卉與蝴蝶一般爭奇奪艷,沒有進化也不曾經過任何雕飾,但為什麼大家都會發自內心地感嘆它們的美?我想,這是因為它們不但帶來了美好的視覺感受,更重要是它們啟發了人類內心對大自然的聯想與嚮往。

這種永恆的美啟發了我們,我們希望除了做出能從視覺上讓人愉悅讚嘆的美,也能造出具啟發性的會心之美,希望能從心靈上觸動不同的人群。」

那麼Vincent如何把這種理念帶到他的設計裏?

「較早前有一家珠寶店聘請我們為它辦公樓内設計一個獨立的VIP Lounge,這個貴賓會議室將用作接待訂制家族傳世珠寶的客人,以討論珠寶設計和工藝。相對於整個辦公樓的摩登設計,我們覺得這個VIP空間更需要一個timeless的氛圍,突出傳世不衰的主題。

經過一輪研究之後,我們決定將眼光投向1920-50年的巴黎──那個人才橫溢,不拘一格的時代。這幅達利(Salvador Dali)攝於30年代的照片牢牢地抓住了我們的目光:照片中的達利和妻子Gala正站在他們的臥室和客廳之間。

Dali and Gala in his Paris apartment, 1932

這是相中房子的布局:臥室是達利年輕時的安身之所,客廳便是達利與各路藝術家、作家高談闊論之地。達利擁著他一生唯一所愛,躊躇滿志、蓄勢待發。臥室的手工扶手椅呈現出古典風格,但客廳已出現現代的擺設──鋼管結構的家具。這種種反差都表達出現代與古典風格的碰撞、藝術與工業的共處。

這一切啟發了我們──與其是辦公樓中一個討價還價的會議室,我們覺得它更應該是一個藝術家、設計師、工匠與客人們一起激烈討論珠寶設計藝術與工藝的沙龍。我們腦海中仿佛看到了達利、Chanel、畢加索、柯比意等時代先鋒正共聚於此,高談闊論當代藝術的前景與對美學的見解…

於是,我們決意在這個房間裡,隱藏起屬於我們時代的科技──利用智能程序,把燈光、窗簾、冷氣、音響電視的遙控,全都融入iPad置於抽屜内;會客桌面的插座全藏到桌面之下,方便且美觀;電視藏於天花、回風槽藏於古典燈管之中。照片上家具的鋼管更成為了我們設計的基本元素,反復組合出各種優雅華麗的形態。」

左圖:珠寶店VIP Lounge電腦模擬圖。右圖:設計細節

你也許會問,珠寶店聽到Dali、鋼管、Bauhaus、古典與工業的衝擊,他們會有耐性聽這些故事嗎?

「我們的客戶一年見多少設計師,多得你無法想像。」Vincent笑着說。「珠寶店VIP房,華麗奢侈的設計,他們聽過不知多少遍。這些千篇一律的設計,美是很美,就是缺少了一份文化內涵。」

說到藏在燈罩背後的回風槽,原來背後有一段小插曲。

「當我想到把回風槽藏在燈罩時,馬上與一眾設計師好友分享。他們對於這大膽新穎的設計充滿疑問,為此我們展開了一番激烈的討論。不錯,這個設計確實是很新也很困難,當中涉及一些複雜的計算,但理論上是絕對可行的,我們何不把它實現出來?」

珠寶店VIP Lounge實景照片

「我們一直在學校和工作裡學到許多設計與建築的規範,曾幾何時我一直相信要緊緊跟隨,但我慢慢明白,規矩的存在,不是要我們盲目跟從,而是要讓我們打破規矩給我們的界限。在此之前,你必須要明白規矩存在的原因和意義,待你完全明白過來,你就能在這些規則裡揮灑自如。」

說到與一眾設計師討論自己的新idea,不怕會給他們盜去自己的設計嗎?Vincent卻是另有一番感想。

「創意本來就是無窮無盡的,只有互相分享、互相爭論,才可以有更強大的設計。設計就如人生,必須蹀躞于漫長的成長路程,參透得失,才能維持活力與生命力,否則只會是固步自封、難以前進。」

說到香港,Vincent自是有一番體會。

「從前『功能主義之父』柯比意(Le Corbusier)在歐洲主張『建築便是居住的機器』──他主張實用的建築,認為建築只須滿足基本的生活機能即可,不必加上裝飾的、人造的美學風格。柯比意被當代法國狠批,因他的設計理念簡直將人類當成是機械人,建築只為滿足人類的基本需要──吃和睡。這種泯滅人性的生活態度令當代法國感到心寒。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這種功能主義的建築,竟是出現在今天的香港──高樓大夏默默地林立在香港每一個角落,沒有美感,沒有時尚,單純地只為實用。

Corbusierhaus Berlin BLe Corbusier’s Berlin Unité

Architecture of DensityMichael Wolf, Architecture of Density

然而所幸的是,這些機器之間還有許多有人情味的小店小樓。住在這些機器中的人們也正努力在幾十平米的空間裡,營造自己的生活情調。一件事物的存在總有其合理原因,所以或許我們也不用太恐懼商業化帶來的負面,人們總有辦法適應不同的時代──畢竟時代只是歷史的片刻而已。」

然而,一個城市的建築最能反映當地的生活面貌。

Vincent在創業前,一直任職於國際設計機構。「在大公司裡工作,你會擁有許多資源和強大團隊,但做的多半是較保險、符合標準的設計。大公司運營成本高,但成本並不全是直接投入在設計工作裡。公司接了很多job,但作為lead designer,每個項目所能投入的時間,自己心知肚明。有時甚至因為時間不足,先有design,再作一個story,牽強附會,自圓其說。終於在一次設計匯報裡,客戶說:『你剛才說的概念很精彩,但我在這個設計裡看不到你形容的故事。』那時我的心不斷往下沉,我愧對我的客戶,我對不起自己的初心。

自此以後,我再也不想聽到這樣的回應。剛好我拍檔也幾乎是面對同樣的事情,感同身受。就這樣,我們創立了自己的公司Stylus Studio,重新開始,找回自己的設計初心。

左圖:Stylus Studio團隊。右圖:Vincent與拍擋Simon

「現在公司規模雖小,反而設計團隊親密無間。更重要是,設計現在已昇華到一個自我追尋、互相啟迪的過程。不久前我們為上海一家modern的餐廳設計,客戶喜歡機械。我為此做了資料搜集,由當地的歷史、機械的設計入手。看了幾本Steam Punk的小說,最後自己學著寫了一篇Steam Punk的小文章。 通過這個項目,我又學到了一些東西。設計的過程啟迪了我,我們的設計又啟迪了消費者。 我相信每一個設計都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人生都是為了認識自我、認識世界。」

然而,創業終歸是一門生意,Vincent如何從創業與藝術中取得一個平衡?Vincent認為,兩者沒有抵觸:「創業老闆只是名片上一個職位。創業只是一個方法、一個平臺,令我們得以成為具有獨立思想、自由自在的設計師。

我希望有一天我老了,驀然回首,設計過的項目皆是良心之作,無愧於心。同時每次也能躬身自省,審視自己的不足,更上層樓。」

Vincent,謝謝你。謝謝你在這個機械式的冰冷城市里,保留著對建築的初心。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美與人類建築的精神文明,將會是你人生永恆的追求──也正正因為這種追求,令你的設計,成為藝術。


關於Vincent:

Vincent在巴黎獲得其室內建築學碩士學位,並在翌年成為首位被法國室內建築師協會認證的華人會員。回歸亞洲後,Vincent和拍檔以其豐富的國際設計經驗和不斷創新的設計精神在香港創立Stylus工作室。在此之前Vincent曾於Gettys集團擔任發展總監/高級設計師,更早前則於HBA任職室內設計師。

Stylus Studio 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