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在 Affordable Art Fair 看到不少新晉藝術家的作品──甚至有些參展藝術家才剛畢業,但參展作品既有心思,更流露出對社會抱有的關懷。

龍悅程,Lung Yuet-ching, Joyce,2015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其作品「工人」以外籍家庭傭工議題作起點,探討外傭在香港受不公平對待及身份認同的問題。

藝術家將家庭清潔用品複製成陶瓷,仿製中國古代陶瓷的紋理並糅合自己的風格,把外傭在家居清潔的狀況描繪出來。家庭清潔用品是與外傭密不可分的工具;透過把這些用品陳列出來,藝術家鼓勵我們反思香港人與外傭之間的關係。外傭受中介公司介紹到不同的家庭,任人選擇、拋棄猶如廉價用完即棄的物品,正正像作品裡的「陳列品」。而這些陳列品上,藝術家就寫有「任你㨂,一定得!」「融入家中」等等中介公司廣告,把傭人任君選擇的現象呈現出來。

較早前,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於去年《政府失職,漠視中介剝削;印尼外傭,頓成販賣人口》報告中,發現印尼外傭受到廣泛剝削,如同現代奴隸,譬如招聘及中介費用高昂,令外傭負債纍纍,墮入強逼勞動;有些外傭更遭受僱主身心虐待。

藝術家透露,她自小與外傭一起成長,外傭多年來對她呵護備至,關係如家人一樣親密。因此作品上的圖畫有不少是藝術家與傭人的生活點滴。透過描繪回憶種種,她希望可以透過作品喚起群眾對外傭問題的關心。藝術家又表示,香港人口中,有約23萬來自外傭,佔了百分之三。外傭的出現令我們能專注自己的工作、生活得舒適,但對於外傭的權利、尊嚴、生活素質,我們在「選擇」和「購買」的過程中,應抱什麼態度?這個問題,是藝術家在作品裡向觀眾提出的發問。

說到陳列品的意義,不少藝術家都喜歡透過陳列品反思觀察與被觀察者的關係。較早前介紹過印象派藝術家 Manet 的 A Bar at the Folies-Bergère,該作品透過描繪酒吧櫃檯的女郎和各種裝飾,帶出女性在公眾場所作為陳列品給人觀賞的議題,甚至反思藝術本身在畫展作為陳列品的感嘆,探索觀眾與被觀察者的關係。

ÉEdouard Manet, A Bar at the Folies-BergèreÉdouard Manet, A Bar at the Folies-Bergère, 1881-1882. Oil on canvas.


*龍悅程的畢業作品「工人」獲得學院視覺藝術獎。